论坛上,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、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指出,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“四无”现象:学习无动力,导致厌学、休学,无法投入课业;对真实世界无兴趣,使他们沉溺于手机、游戏与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;社交无能力,令“社恐”“躺平”蔓延,现实沟通与合作意愿萎缩;最终滑向对生命感到无意义,觉得“无聊”“没意思”。
在詹大年看来,学生“厌学”讨厌的不是“学习”本身,也不是“上学”本身,而是在“上学”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、同伴关系、亲子关系。当学校无法提供安全感时天博肠辞尘体育,孩子便会逃离,试图在社会中寻找慰藉;转而回家后,来自家长的“不争气”的指责使家庭成为更恐怖的地方。最终,他们只能躲进自己的房间,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,而这份最后的避风港也常被家长剥夺,导致孩子彻底躺平甚至发生悲剧。
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、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则认为,厌学现象其根源在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当今社会。这种模式的本质,是将学校视为一座追求规模、效率、标准和流程的“完美教育工程”,要求整齐划一与闭环管理。这种模式的运作逻辑如同一条工业流水线:以高入学成绩为“高质量原材料”,最终产出高分数这一“标准成品”。然而,正是这种将学生物化、将教育流程化的逻辑,制造了全社会的焦虑,也成为课业负担过重的核心症结之一。
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、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,问题的关键在于辨清孩子厌的是所有的“学”还是现行学校的“学”。他指出,学生往往厌弃的是刻板的内容、学制、老师管理和评价方式。要科学理性看待“厌学”这一正常且将日益普遍的现象,不进行简单定性好坏。休学与复学均是学生在特定阶段的选择,而非唯一或必然路径,必须摒弃格式化处理。
王旭明还对厌学、休学和复学问题提出了建议。他认为,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并采取科学精准地施策。在现行国家教育体制框架内和政策要求下,科学且有针对性地施策。核心是深化对教育宗旨的理解,摒弃把应试教育当成办学理念的做法,对学生依法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多元选择予以同等尊重与支持。教育者要放下身段,通过真诚陪伴、倾听、平等对话,认识到师生人格平等,警惕并摒弃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和包办式管理。
值得关注的是,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,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。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的通知;2024年中共二十届叁中全会通过的《决定》明确提出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”的要求;今年10月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,突出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为当前全面、深入、系统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。
网友评论更多
596公冶以振丑
东方之美一池荷
2025/10/28 推荐
5419广唯灵673
春秋航空招已婚已育“空嫂”
2025/10/27 推荐
139缪羽梦谤驳
机器人变“工友”,养老“智慧”加码
2025/10/26 不推荐